也就是说,焚烧占了干垃圾处置的大约一半。
刘志全强调,环评工作既要服务保障重大项目科学落地,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又要守好生态环境底线,把住绿色发展方向,不偏航、不失速。刘志全说,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实施环评审批三本台账和绿色通道机制,会同地方加快审查审批,为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创造条件。
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说,从全国环评审批情况看,环评审批数量、涉及总投资额均有明显增长。上半年,全国审批水利项目环评1642个,同比增长37%;铁路专用线项目29个,数量创历史新高;新能源相关行业迅猛增长,新能源汽车项目218个,同比增长179.5%;风电项目317个,同比增长63.4%。生态环境部近期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推动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即生产工艺相对单一、环境影响较小、建设周期短且应当编制报告表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12类建设项目,可在项目开工建设前,办理环评与排污许可手续,建设过程中发生的非重大变动,不需要重新办理环评手续,在项目排污前,一次性变更排污许可证即可;针对新兴的生物药品制造及其研发中试类项目出台改革举措,比如属于生产和环保设施不变,仅原辅料、产品变化的,只要污染物排放未超过原环评要求,不需要重新环评等。我们还将推动生态环保措施创新,主动参与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在过鱼通道等水生生态保护措施,保水采煤等绿色工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加大研究创新力度,推动生态环保技术再上新台阶。其中,基础设施、新能源、环境治理等项目快速增长。
比如生态环境部推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试点和气候投融资试点,深化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炼形成约2000项重点技术,帮助企业形成污染治理技术解决方案,惠企纾困帮扶效果显现。其中,环评工作位列5项行动之首。此外,在更高层级的数字城市建设中,智慧环保也是重要内容。
在环保行业,以国央企为主的重资产运营者是行业主导力量,这一行业底层特性驱使头部企业具备并用好资本手段,构建平台、扩大资产规模、提升运营效率、增强在存量时代的竞争力。可以说,这场效率之战是一次时代之变、发展之需、生存之危集中爆发的巨大考验,是数万环保企业的终局。技术产品化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技术思维,只考虑能不能的问题,而是要在具体的场景下,统筹各方面,综合考虑好不好的问题。这是行业发展早期机会主义、短期主义带来的困境。
环保国央企市场份额的迅速扩张,不只是其作为市场主体参与行业竞争,同时在此基础上给行业带来了一种转变,即环保资本的国资化和产业化主导趋势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智慧环保已经进入工艺控制、精细管理、无人值守的阶段,环保智慧化服务的供应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国内外产生了一批智慧环保的先导者。
这里重点强调一点,目前的一些环保产品还不够彻底,关键在于仍然不是一个用户角度的产品,如何破局,结合智慧化会是一个解决方案,标准化+智慧化才能实现完全的用户端产品。一是探索和提炼环保全链条中的标准化环节。2 月 27 日,国家发布《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在此次政策中着重提出了对生态环境相关领域的数字化建设要求,顶层规划要求下环保行业数字化建设有望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推动智慧环保发展机遇到来。资源化路径能够实现闭环的核心是打通上下游,一方面是找到合适的、可行的、高价值的上游产物,另一方面是打通稳定的、真实的、合规的下游需求,环保企业在中间发挥点石成金的作用。
产品交给用户,是不是还需要复杂专业的运营是衡量产品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在新建工程项目快速缩减的趋势下,资源化所带来的业务增长更加稳定持续,甚至成为一些企业逆势增长、起死回生的关键。随着资产运营规模的急剧升高,国内的很多环保运营头部企业开始部署运营模式的智慧化升级,同时以华为、百度、阿里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智慧环保领域、拓展互联网技术应用场景,智慧环保正在内外因素的推动下快速发展,这将有力推动环保运营的效率升级。战略效率的赛道争夺战市场下行期,赛道卡位你死我活长久以来,环保行业没有特别明确的赛道概念,一些环保企业甚至没有明确的业务边界,能做什么就做什么,逮到什么就做什么,有的企业把气水固各个领域都做了一遍,但仍然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
环保行业围绕效率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哪些破局方向,本文是青山研究院针对有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发布,剖析了环保行业效率战争的底层逻辑,希望为大家带来有益参考,同时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讨论。生存艰难和转型迫切的双重压力下,效率升级之战是环保企业退无可退的存亡之战。
总体上,行业在快速淘汰多余的企业,这里的多余即低效率。这是行业发展早期机会主义、短期主义带来的困境。
生产效率的创新攻坚战技术产品化杀出新天地技术产品化一直是环保行业重要的创新路径,国际上在这一方向产生了大量成功案例。环保进入效率战争,意味着行业发展到了又一次供给出清的节点,上一波工程时代终结淘汰了一批,接下来效率之战会将会再淘汰一批。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环保产业各领域都建设了大量的处置设施和装备,这些设施和装备作为政府和企业等各方主体的资产,在运营过程中有显著的合规、避险、降本、增效的需求,而智慧化是解决这一需求的绝佳利器。此外,对于技术型民营企业而言,产品化可以避开工程对垫资的要求,以相对灵活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事实上,企业聚焦赛道本质上是追求时间维度上的效率最大化。污染治理的终极结果不是排放,而是资源化,可以说资源化是环保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进阶之门。
二是要具备产品思维、用户思维。另一个重点是,越是细分的领域,越能够产生可落地的资源化路径。
在环保行业,以国央企为主的重资产运营者是行业主导力量,这一行业底层特性驱使头部企业具备并用好资本手段,构建平台、扩大资产规模、提升运营效率、增强在存量时代的竞争力。重资产的领域的角逐并未结束,而是进入了新的模式。
因此,技术产品化的第一步就是在市场应用中寻找和提炼可以标准化的环节。技术产品化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技术思维,只考虑能不能的问题,而是要在具体的场景下,统筹各方面,综合考虑好不好的问题。
在污染治理的链条上,很大一部分价值沉淀在废弃物、污染物当中,污染治理结果的资源化价值是环保企业在效率战争中的重要突围方向。在这种演变逻辑下,环保行业的各个赛道都会走向集中。在粗放阶段,大部分环保企业是赚到钱的,但是再往下发展,很多企业可能没有未来。只不过,这个节点的到来,激发的因素是行业进入监管时代/运营时代,需求端开始对效率变得敏感。
这中间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上中下三个环节要铁板一块。随着运营时代的全面时代的到来,智慧环保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真正被时代需要。
资源化是一个空间可观同时具有挑战的方向,不同领域的不同企业,资源禀赋、能力模型各不相同,进行资源化探索的路径和难度也不相同。环保上半场的充分竞争确实给降低治理成本带来了益处,但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只是浅层次地解决了投资成本的问题,一些恶性竞争、低价竞争其实埋藏了巨大的隐患。
其中,头部企业通过资本优势构建综合环境服务平台并扩大平台优势,将成为运营板块的核心战役。而要兼顾当下和未来,至少需要在某一个赛道中站稳脚跟。
环保行业出问题的企业越来越多,身边不少做环保的朋友开始变得焦虑,大家像是站在正在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中间,眼看着危机在向自己蹿来。相比于国际市场,国内的环保市场同样具技术产品化的土壤。当然,成功的产品化路径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技术产品化底层是标准化和规模化,能否标准化是技术产品化的判断依据和关键步骤,一种技术应用或者功能实现具备标准化的可能性,才能实现产品化,也才能在规模化中形成经济效应闭环。
产品化不仅仅是把处理工艺装进箱子,只解决建设、安装的环节,而是同时优化运营。成功的产品化,需要站在用户角度,尽最大可能为用户省事。
而在低质量机制下的竞争,非但没有触及运营成本的解决,甚至是与降本增效的宗旨是相悖的。一方面,环保相关政策趋严背景下各细分板块均提出量化要求,政府对环境监测的覆盖面、数据精确度及监管效率均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环保细分板块竞争加剧背景下催生企业层面降本增效需求,实现精细化管理。
环保企业要有强烈的赛道思维,背后的逻辑很简单,都在拼命的时代,所有的企业只能立命于自身的优势之上,以自己的弱势之处去攻别人的优势之处,结果可想而知。例如,在十四五之前的高增长阶段,就有不少设备企业觊觎工程类业务而横跳其中,但大都铩羽而归,近两年重新把战略方向集中在自己擅长的赛道。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