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个体的微观行为和整体的宏观环境上都与美国有着显著的不同,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在中国所产生的后果也会与美国有所不同,因而在借鉴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如何充分地刻画中国经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现实特征是本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方向。
比如,2003年以前国内企业融资9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但是2011年这个比例下降到58%,即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额比重快速下降,而银行之外的委托贷款及信贷贷款等则快速增长。但实际上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并没有显山露水,许多巨大风险是潜藏的,什么时候爆发出来只是时间问题,但不是不爆发出来。
但由于房地产政策误导,也吹起了一个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因为从这几年来情况为来看,许多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不及房地产获得的利润的九牛一毛。比如,国美是全国家电零售业最大的巨头,其开发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这个项目的利润就远大于当年国美前15年利润的总和。可以说,国内住房市场经过两年的调整,尽管曾经出现了近两年量跌价滞僵持局面,许多住房市场的销售全面下降,但住房的价格却下跌很少。这可能是我们金融体系所面临的最大金融风险。
当前国内银行业的数据为何会那样亮丽,许多巨大的潜在风险为何没有暴露出来?很大程度是与国内房价仍然处于上升情况下有关。最近暴露出来巨大贷款风险的江西赛维及江苏熔盛重工就是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最好佐证。造成大量资本逃离实业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金融生态环境和过高的税负。
在温州,中小企业多达14万家,占了全市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96%的工业产值,上缴了75%的税收,并解决了80%的人口就业。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中,国有金融机构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金融市场上间接融资主导了融资市场,银行贷款过多地流向国有部门而中小企业却常常无钱可贷,信贷资金供需严重失衡。民间资本一向具有很强的投机逐利性,犹如无序的流水,从来没有形成固定的行进路线,一旦在市场经济中出现一个洼地,这些流水就会蓄积到这个无规则的坑中,使得地下金融无序生长。资本炒作可观效益与实体经济举步维艰的博弈过程,最终让温州人选择了前者。
拼价格、拼成本的模式使温州制造的许多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没有市场价格的话语权。温州的金融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间资本多,但投资渠道狭窄。
温州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裕,民间金融活跃。这次国务院设立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是自下而上的民间尝试又一次得到中央高层肯定的结果。首先,温州人创业精神强,有发展市场经济的内生动力,但温州人喜欢独立拼搏的区域文化特点,在某种意义上致使家族产业难以做大,影响了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品牌企业的成长。但是,21世纪以来全国各地民营经济都已蓬勃发展,温州原有优势不复存在,发展的资源要素得不到充分体现,经济发展增速下滑。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调查,2011年二季度温州民间借贷首次超越房地产、股票、基金等投资方式,成为温州人眼中最合算的投资方式,参与民间借贷的资本约1100亿元,仅有35%用于实业经营,其他都用作各种投资和拆借。对于拥有50万元、100万元或200万元的群体,允许其进入产权交易市场。2011年以来温州融资难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金融体制市场化程度不高有关。一、温州模式被变迁的原因 温州模式的创立,来自于个体经济的大胆尝试。
但近年来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控、股市低迷,致使投资渠道缺乏,加上投机盛行、民间贷款利率走高等因素,投入民间借贷市场放贷就成为资金的一大去向。四是在机构创设层面探索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路径,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温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温州人率先走向市场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了温州模式。(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进入专题: 金融改革 温州模式 。
上世纪80年代温州农民最早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包产到户,发展家庭工业、联户工业,形成专业市场,发展商品经济实现农村致富,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模式开始广为人知。1986年创办的鹿城城市信用社,以全国首家股份合作制民间银行的形式出现。1992年邓小平肯定温州模式是市场经济的方式后,温州不断创新,温州模式在20年间攻城克寨,把市场铺向了全世界,创造出一个在本土,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的三个温州传奇。原先积累的资本从实业流出,用于炒作资源性商品等,实体经济日益空心化。银行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降到了冰点,抵消了民间金融的独特优势。第三,温州缺少发展制造业的各种生产要素,例如土地供应不足,缺少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政策,以低端制造业为主的结构调整难度极大。
三、金融改革试验区对温州新模式的开启 温州模式已远远超越经济学社会学最初对它的解释,它在发展中迷茫,在艰难中行进。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主要围绕民间金融的合法化,以及如何做大做强以民间资本为主的中小金融机构展开。
但进入21世纪后,温州模式遇到了更多挑战。据统计,银行信贷基本覆盖大型企业和80%的中型企业,而规模以下的小企业80%无缘银行信贷。
在低端工商领域,我国市场化程度较高,但在金融业,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而自2010年以来,随着宏观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欧美经济环境恶化,以及人工、原材料的涨价、招工难问题的出现,温州人借以起家的商业和制造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温州民间资本充裕,据温州市金融办估计,温州民间资本总量超过6000亿元,而且每年以14%的速度增加。温州也正可藉此继续改革先行,启动金融业市场化的进程,为全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体系提供借鉴。温州模式终将变迁,温州唯有深化改革才得重生。按照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蓝图,温州市将建设成为地方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先行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示范区,加快金融业发展,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720亿元,年均增长21%,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5%左右,金融业将成为温州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温州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因为我国银行结构不合理,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以及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等等,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促使中小企业转向非正规的、缺乏制度与法律保障的民间借贷市场,借款利率高达50%-100%,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跑路风波已然破坏了民间借贷的信用基础,现在的温州,现金已经停止流动。低、小、散的温州制造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温州经济增速下滑,温州民间资本开始炒作房地产,进而陷入炒的模式,炒煤、炒矿、炒黄金、炒农产品……炒所有一切能炒的东西,直到最近的炒钱,为此背负各种质疑甚至骂名,屡屡遭遇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
二、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设立背景 外界普遍认为,2011年下半年温州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跑路事件,直接促成了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但是,民间资本因缺少规范化、阳光化操作,也带来诸多弊端,致使温州金融成为一个让温州人乃至国人纠结的问题。
基于温州突出的社会文化特点,靠人格信用起家的温州人,一直以地缘、血缘和亲缘作为交易基础,难以建立一个法治的市场经济。这一次金融改革,将助推温州模式完成新一次蜕变,以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现温州模式的再创新。温州的金融改革试验也充分说明,中国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发展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决心。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开启了温州发展的新模式,将给温州推进改革创新、再创经济发展辉煌带来重大机遇。
借贷关系建立在民间信用之上,一个电话、不打借条,轻松借到一个亿,在运作规模较小的情况下,有助于保证借贷合约的履行,并降低民间借贷的风险,节省成本。但在现行金融体制下,融资难的问题始终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中小企业通过上市、发债等直接融资的占比不足2%,银行融资仍占98%。
温州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金融体制本身,还取决于金融体制所服务的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温州金融改革最大的突破是打破银行垄断,降低服务业准入的门槛,使社会资金在传统制造业的盈利空间收窄之后,可以进入到金融业里面、分享金融业增长的收益,重构竞争有序的金融生态。
其次,温州模式是以人格化交易机制为特征的熟人经济。温州推进金融改革的重点和切入点是,完善与中小企业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民间资本与民营经济的对接,消除民间借贷危机的制度根源,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