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在政 府采购工程中强制性要求采购发电玻璃、新型光伏电池、光伏部品部件等光伏材料产品,积极应用装配式、智能化等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从需求端推动BIPV发展,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向绿而行。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勇于开新局、立新功。‘十四五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着力引领枣庄这座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该产品不仅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和工业冷链上,同时也符合国家碳中和的节能发展理念。在枣庄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新时期,奔腾的时代洪流和冲锋的阵地号角唿唤枣庄要涌现出更多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家,承载起重振枣庄昔日工业辉煌、实现枣庄经济转型发展的重任,为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的枣庄工业贡献聪明才智。公司要用开放的胸襟、开放的视野研究、接受和运用新生事物,坚持通过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市场开拓、资本运作、数字引领来打开企业新的成长空间,链接集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要素的功能,促进形成产业生态和产业集群,以此打造航母企业、百年企业、世界级企业,争当单项冠军、隐形冠军、行业冠军。金晶玻璃公司作为企业,更应充满感恩,倍加珍惜,不辜负市委市政府的期望和重托。辛明认为,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助企惠企的政策措施和帮包行动,为企业干事创业做强了平台载体。
企业经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该公司投资20亿元,新上三条节能镀膜玻璃生产线,也就是把传统的原片玻璃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变成能够产生节能效果的高附加值产品,该项目被列入2021年山东省重大项目。继承、发扬,顺势更新,是他更推崇的工作思路。
周育先认为,一个企业有了新的发展理念之后,更重要的是要把理念转化为行动,行动转化成结果。转变理念,提高站位周育先成为中国建材集团的掌舵者,从2019年到现在,中间已经跨越了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打造国之大材,周育先认为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把中国建材集团事业融入 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主动担当作为,要积极解决卡脖子技术壁垒,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他们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刚刚成立的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已汇聚80家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和生产企业,形成从玻璃研发到设计到工程一条龙市场化、产业化链条。
C类是可对外转化的成果,能够引入社会资本,用市场化方式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将转化收益的70%以上分配给创新人才团队,大幅提升转移质量和缩短转移周期,使科技成果产业化更快转化为社会财富。比如说我们在36个城市布局的44条处置危废、固废、生活垃圾的水泥生产线,一方面确实为城市的净化、人民生命的安全及城市的固废再利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未来如何继续践行打造国之大材的目标?周育先认为,这与集团的三大业务板块的三化方向是一致的。我们在创新商业模式,比如在山东章丘的双创基地。具体到中国建材集团,心系国之大者就是要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 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 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什么是最 需要发展的产业方向。还有锂电池隔膜,也是由一项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现在已经有15亿平方米的产能了,在国内居第二。
新材料产业投资基 金的好处是周期长。其中有一段,我们叫死亡谷,就是成果转化成产业中有一段特别难、资金需求量特别大的时期。但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将两个理性相结合,而且心系国之大者更重要的一件事,是必须得去这么做。非常关键的从1到100科研成果产业化中经常出现的死亡谷,让人感到害怕。
也只有去实践,才能不断改进,才能找到降低成本的路径,后来才能使得战略理性和经济理性能平衡。中国建材报:中国建材集团有哪些措施帮助新产品实现从1到100?周育先:现在的科研成果要实现真正转换,非常关键的是从1到100的过程,因为它的产业化技术不成熟,需要花大量的资金去完善。
对这样的成果,我们该做什么?我们牢固树立产业思维,坚持用产业化导向、市场化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山东大学合作打造国 家 级人工晶体双创基地,探索研究院+产业园区+基 金+创业公司四位一体发展路径,已入驻上下游20多家企业,形成了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
它原来是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科研成果,现在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也做到了全 球第 一,年产能达15GW。中国建材集团发布首批对外转化科技成果清单,中国建材总院、中材高新9项C类成果实现对外转化。中国建材报:中国建材集团的三大业务板块里,其实每个板块都面临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建材集团在努力让新材料、新技术成功穿越它。当地盖了一个工业园区,厂房、水电齐全,我们先把科研成果在网上拍卖,不是简单的转让,而是让研发团队和投资人一起实施项目,这对机构投资者、社会投资者来说很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就放弃了。
两年多,我去了三趟现场,第 一趟去看的时候,(生产线的)后半段都还没有。从1到100的过程,还需要继续产业投资。
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去践行双碳战略,如何以用心怀国之大者的理念去指导集团水泥板块的发展?我们提出来绿色化的发展方向。草根央企,是中国建材集团曾经的绰号,形象地描绘了这家企业当初的窘境。
二是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推进材料产业化,惠及大众民生。比如说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2019年第 一片产品下线,从一片到24小时连续不断生产,中间有很多系统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在该集团2022年度工作会议上,他强调——要以持续创新为动力,心系国之大者,打造国之大材,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更大作用。以产业赋能、标准输出、模式创新为架构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建材集团承接了海外382条水泥生产线、市场占有率超过65%、连续14年居全 球第 一,输出标准27个。初心如磐,使命如炬,代表委员心系国之大者,在春天的盛会里参政议政,履职尽责。这样就能够和定位匹配起来,能够把理念转化成行动。
总体来看,我们集团这几年的利润增长还是不错的,连续三年每年的净利润增长都在30%以上,所以这样的事情我们必须去做。三是工程技术服务明确全 球化、属地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低热水泥筑牢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安全屏障,川藏线工程专用水泥通过试用验证。他们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
当然这里边还有一部分是围绕着国家的战略需求研发的,本来就不是为了量产。否定、推翻,不是他的工作方法。
符合集团主业的,按照集团主业去激励。比如说我们现在也在积极推进零外购电的矿山,用太阳能、风能及势能发电。会场之外,建材行业从业者也在思考如何践行国之大者。我认为这些都是能做到的,但都需要投入。
0.03毫米柔性可折叠玻璃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3月7日1版。如今的中国建材集团不仅是全 球最 大水泥制造商,而且在水泥工业技术和装备领域已经实现了超越,自主研发、完全掌握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积极发展固废、危废、生活垃圾协同处置和余热发电核心技术与装备,能耗指标、环保指标和智能化管理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特种水泥年销量达千万吨级,服务国家诸多重点工程。
像碳纤维,我国首 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去年在青海西宁投产。中国建材报:新材料方面也有类似的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比如说我们有26个科研院所,院所的研发是根据需求、根据要求进行的,它是不是也可以放大格局,从战略上、从全局上安排研发?是不是可以更好地形成真 正的循环、量产?周育先:科研院所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自己要以在行动上打造国之大材的要求,把研究院所的成果进行产业化,惠及民生,但有相当大一批成果是无法转化为我们集团主业的。
在现阶段上看,它的投资收益不见得好,包括碳汇、碳交易等还正在探索推进。济南市委、市政 府很满意,原来部门还需要到处找高科技项目,现在是一批项目落地。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