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睇到這個刺蝟故事前,記起我從前是用玫瑰花形容我與母親的關係,美得想靠近,但又會被刺到、受傷。
各種光怪陸離的「反動的修辭」,見諸過去與現在,迄今仍是反民主論者最愛用的論調。」若未來台灣民族仍存在,回憶起這段刻苦的時刻,也會認為是台灣最好的時刻。
「台灣最好的時刻」 藉由書寫,他將這段歷史轉化成一段具有意義、值得永續紀念與反芻的歷史記憶,沒有這些參與者們的犧牲奉獻、無私精神,振動並引起富有正義感的台灣人民的共鳴,帶動歷史軌道的轉向,那麼即使台灣具有政治學理論解釋的再多民主轉型背景條件,不管是經濟發展、社會變遷還是國際背景,都不會有民主化,「人的精神與理念」才是帶動台灣民主化的最關鍵原因。簡言之,是生活在這套不適合民主的文化中的人民不夠格,不是獨裁者的錯。沒有民主政治文化,就不適合有民主政治。作者在〈威權帝國反擊〉一章指出,不論是御用的政治學者、社會學者,還是長期支持自由民主的自由派學者,事實上可以提出多少荒謬的謬論。民主不是只有政黨政治、制衡理論的西方民主(美國議員表示民主世界都可以用),而是可以選擇民族主義意淫卻空洞無物的「中國式民主」。
但是他們都忽略或者錯認了一點,是「政治體制培育出政治文化」,而不是「政治文化培育出政治體制」。不論是「舊內聖開出新外王」的新儒家,又抑或是林毓生、余英時等同時宗奉自由主義和中國文化的學者,都非常強調、甚至將「文化」作為一切的本質與基礎,認為「民主」制度必須要有文化作為支撐。」布拉格市並在今年1月,與台北市締結為姊妹市。
延伸閱讀: 人權比熊貓重要多了。雖然園方始終在努力確保供應,但相關變數已超過園方掌控能力,由於當地仍有第2波疫情的風險,鮮竹供應鏈繼續面臨挑戰。雖然園方尚未公布貓熊回國的具體日期,但這比原計畫的2023年提前了將近3年。(中央社)因為「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疫情國際航班大幅減少,加拿大卡加立動物園(Calgary Zoo)的2隻貓熊已難以吃到新鮮竹子,園方因此不得不拍板「非常困難的決定」,讓2隻貓熊提前3年回中國。
貓熊親善大使好萌,讓人忘記中國專制《紐約時報》報導,中國近代贈送貓熊給外國的舉動,源自於1941年,宋美齡、宋藹齡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向美國民間機構贈送一對貓熊,感謝對方支援救助中國難民,之後亦曾贈予英國政府。丹麥極左的「統一黨(Unity)」和極右的丹麥人民黨(Danish Peoples Party)齊聲批評,丹麥為了2隻貓熊,忽視中國鎮壓西藏等侵犯人權的行為,這是丹麥向中國專制政權妥協的象徵。
「熊貓外交」在西方曾引發爭議,例如丹麥哥本哈根動物園斥資2400萬美元打造一間貓熊館,去年迎來一對貓熊,將在此居住15年。卡加立動物園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蘭瑟(Clement Lanthier)表示,對於2隻貓熊而言,最安全的地方是竹子豐富且易於獲取的地方。依照協議,滿4歲的「加盼盼」和「加悅悅」今年1月中返回中國,加入貓熊繁育計畫。1950年代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展開「貓熊外交」攻勢,將貓熊作為國禮送給希望促進外交關係的國家。
人權比動物園裡的熊貓來得重要多了而在2016年,捷克布拉格市與北京市締結為姊妹市,當時北京承諾借給布拉格動物園貓熊,不過捷克後來因要求刪除姊妹市條款中的「一中原則」和北京撕破臉,終止姊妹市關係,當時布拉格議員Jan Čižinský甚至表示表示,「我認為該協議不應屈服於中國對於內部政策的立場。貓熊親善大使好萌,讓人忘記中國專制《紐約時報》報導,中國近代贈送貓熊給外國的舉動,源自於1941年,宋美齡、宋藹齡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向美國民間機構贈送一對貓熊,感謝對方支援救助中國難民,之後亦曾贈予英國政府。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訪中,促成中國贈美2隻貓熊「興興」和「玲玲」,更是美中關係破冰的最「萌」象徵。
雖然園方尚未公布貓熊回國的具體日期,但這比原計畫的2023年提前了將近3年。卡加立動物園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蘭瑟(Clement Lanthier)表示,對於2隻貓熊而言,最安全的地方是竹子豐富且易於獲取的地方。
由於動物園因應當地防疫限令仍處於關閉狀態,民眾只能透過網站的貓熊直播影片觀看貓熊,並與牠們告別。雖然園方始終在努力確保供應,但相關變數已超過園方掌控能力,由於當地仍有第2波疫情的風險,鮮竹供應鏈繼續面臨挑戰。
」布拉格市並在今年1月,與台北市締結為姊妹市。伙食不足,「大毛」和「二順」提早3年返鄉《中新社》報導,卡加立動物園當地時間12日宣布,受到疫情影響,中國租借給加拿大的貓熊「大毛」和「二順」近期將提前與加拿大民眾告別。來自成都的雄性貓熊「大毛」和來自重慶的雌性貓熊「二順」2013年3月赴加拿大多倫多,原定租借10年。丹麥極左的「統一黨(Unity)」和極右的丹麥人民黨(Danish Peoples Party)齊聲批評,丹麥為了2隻貓熊,忽視中國鎮壓西藏等侵犯人權的行為,這是丹麥向中國專制政權妥協的象徵。「熊貓外交」在西方曾引發爭議,例如丹麥哥本哈根動物園斥資2400萬美元打造一間貓熊館,去年迎來一對貓熊,將在此居住15年。1950年代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展開「貓熊外交」攻勢,將貓熊作為國禮送給希望促進外交關係的國家。
園方不得不拍板「非常困難的決定」。延伸閱讀: 人權比熊貓重要多了。
2018年3月,貓熊一家遷居卡加立,當年動物園遊客成長破紀錄。動物園關閉中,跟貓熊說再見也只能透過遠距視訊動物園表示,員工、志工、捐助人士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都會想念這對貓熊。
人權比動物園裡的熊貓來得重要多了。(中央社)因為「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疫情國際航班大幅減少,加拿大卡加立動物園(Calgary Zoo)的2隻貓熊已難以吃到新鮮竹子,園方因此不得不拍板「非常困難的決定」,讓2隻貓熊提前3年回中國。
依照協議,滿4歲的「加盼盼」和「加悅悅」今年1月中返回中國,加入貓熊繁育計畫。雖然卡加立動物園在2019年4月為11歲的二順實行人工授精,但沒有懷孕雖然事情已過了50年――馬來西亞這年輕的國家只比它大幾歲――反諷的是,對華人而言,在馬來西亞這東亞冷戰格局下拼湊起來的民族國家裡,五一三可能是比八三一更令國民印象深刻的數字,那是最刻骨銘心的社會記憶。即使我有生之年看不到,我也希望我的下一代可以幫我要一個公道,要一個說法。
畢竟回憶重大傷害如同撕開已結痂的傷口,因此採集受害家屬的證言本身面臨嚴峻的倫理考驗。雖然暴動只維持短短兩週,卻改變了許多人的生命和國家的發展路徑。
即便不願再提起,選擇沉默,那作為創傷後遺症之症狀顯現的意象的幽靈還是會不斷地重返,像根病枝那樣持續活在生命裡,直到盡頭。這批口述證言數量並不多,但得來不易。
那是痛苦的秘密,悲傷的秘密。應該由政府出面的真相調查,還受難者及其家屬一個公道,合乎歷史事實的說法,起碼的正義(即便是遲來的),樹立紀念碑,讓受難超越個人、家庭層次,公共化,經由集體哀悼,方可能漸漸撫平。
(林金展妹妹口述) 醫院的屍體太多,他們被臨時調回來幫忙處理屍體,包白布和編碼。19個口述故事,記載一個時代的創傷記憶 《在傷口上重生:五一三事件個人口述敘事》收集了19個,由26人口述的五一三故事。作者:五一三事件口述歷史小組 編 這部回憶錄記載了真人真事。因為未曾經歷者沒有權力做證言。
(建築工林金展大弟口述) 我媽媽後來找人問米(編按:通靈)。書籍介紹 《在傷口上重生:五一三事件個人口述敘事》,Gerakbudaya文運出版。
檔案的長期不解密,讓它始終帶著秘密的意味。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半個世紀以來,在他們心中留下了怎樣的創傷印記?他們又如何與之展開一生的內在對話?在多元族群的社會中,我們該如何和平共存、共處?創傷後的和解之路又該如何開啟?本書除了嘗試記錄,更希望透過口述者一次次的述說,讓療愈與對話變得可能。
就算是自己的子女,也沒有聽我詳細敘述這段往事,因為提起來還有什麼用?只是讓我覺得傷心而已。在這承認統考(華文獨立中學統一考試)、立二戰紀念碑也得顧慮馬來人的感受的國度,太多的重大公共記憶都沿種族分界線裂開――二戰時日軍的南侵、屠殺華人,馬共的抗英反殖,都和五一三事件一樣有嚴重的種族傾斜度。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