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就必须牺牲最弱势的农民阶层的利益。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优化外资的区域布局,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进一步发挥外商投资在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第二,要继续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着力引进高端产业。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重大的全球性或区域性的金融危机,都会带来国际格局的大洗牌、大调整,一些国家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国际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危机中的赢家。面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诸多不确定性,我们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预见性和灵活性。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决定国际竞争胜负的根本,谁能吸引高级人才,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我们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大力改革人事制度,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宽松、更有活力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国际高级人才。一些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政策空间正在缩小。
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在对外开放上的任何动摇与倒退,只会令我们丧失发展的机遇。金融危机导致国际经济金融格局发生了深刻调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明显上升。探索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把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满足县级基本财力保障需要,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目标,在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奖补机制,力争在十二五前三年基本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十二五后期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提高基金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调整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政策,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规模逐步扩大。强化税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
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预算编制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根据《建议》精神,结合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总结以往财税改革的经验,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鼓励科技创新。完善消费税制度,进一步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顺利推进成品油税费改革,理顺税费关系,建立了依法筹集公路发展资金的长效机制。
税制结构不尽合理,地方税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等,迫切需要通过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加以解决。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进一步规范。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财政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的预算公开机制。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完善。
在注意处理好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其他经济管理权限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有待提高,财政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完善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完善财政体制。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建立规范的收入管理体系。同时也要看到,与建立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目标相比,现行财税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够清晰,省以下财政体制尚需完善。开征环境保护税,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公平了税收负担。
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完整、结构优化、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一、十一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十一五时期,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重要进展。
(三)推进税制改革,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按照适当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级次的要求,健全社会保障筹资机制。
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三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
三、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一)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在保持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贯穿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体制保障,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是主体也是关键。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小型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同时,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发展种养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依靠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用先进技术装备农业,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培育优质、高产、安全的农作物新品种和健康、专用的动物新品种,依靠科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效益。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但200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只有51%,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为49%,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程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要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重点,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多渠道筹集资金,按照成片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突出农田水利建设和耕地质量建设,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大力推进农业节本增效,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节油的农业技术。要大力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
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因此,必须科学把握三化统筹推进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力度,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带动作用,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的辐射作用,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促进资源高效永续利用。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5年,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
在全国范围内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最严格保护。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种养,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水平,加快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业。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