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鼓励了金融创新。
美国在对外转移产业的七八十年代,net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还是正值。为什么?并不是自由不自由的问题,也不是金融是否市场的问题,而是在全球竞争的格局之下,你已没有竞争力了。
日本、西欧在70年代就生产过剩了。进口依存度愈高,愈容易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它的理由冠冕堂皇,因为美国的就业率还没上去,因此美联储要维持零利率,直到美国的就业率上升,直到失业率下降到合理水平,才放弃零利率措施,这其实是找了一个reasonable reason,等于是个借口。我们培养大量未来在金融市场呼风唤雨的投机家,他们都是短视的。购买了美国国债,就代表在美国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
所以我说这是个客观过程。奥巴马也说过,中国人如果想象美国这样高水平的现代化,四个地球也不够。不过在我看来,要想达到麦教授的理想状态实在太难,世界上很多问题看似应该怎么样解决,但在多重复杂政治因素影响下,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发展。
事实上,在最近几十年,美国几乎所有的经常项目逆差(等于美国的储蓄不足额)等于美国工业品贸易逆差。于是我们面对一个巨大的悖论。这些国家由此丧失货币控制,从而导致了自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早期的全球性大通胀。尽管美元依然是私人市场的多边交易货币,但它在世界上锚定价格和汇率稳定性的作用已经丧失。
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系列不幸的经济现象开始逐渐破坏角色(2)--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锚定作用。但这样一个体系要平稳运作,只能是中心国家的政府(自身没有直接的汇率政策)保持被动,例如,不反对其他国家设置其美元汇率。
以正面的角度看,中国在1994年将人民币的汇率钉住在8.28元/1美元--非常类似日本在1949年的早期经验--随后在1996年转为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这些方式使其统一了货币汇率(淘汰了多重汇率)并成功降低了国内的通货膨胀。IMF的第二个建设性作用是作为外汇危机管理者--在严格的条件下提供贷款(主要是美元),通常是面向非发达国家,此类贷款不会对IMF的金融资源造成过大的影响。如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和2011年的欧元危机这样的大危机,常常以私人资本外逃进入美元这一国际金融避风港作为标志。即使如此,美元本位已经失宠。
更糟糕的是,标准教科书模型将一国的汇率与其净贸易余额联系起来--有时称之为弹性分析法,并建议一国若有不需要的贸易逆差就应该将其货币贬值,而拥有不必要的贸易顺差国则要(被迫)升值(Meade 1951)。(ii)让美国的政治家看到持续的财政赤字所导致的贸易逆差与困扰很多部门的工业品过度进口之间的关联。那么,两国可能需要谈判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呢? (1)结束美国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对中国的猛烈攻击,这是汇率贸易平衡这一错误理论影响的产物。尽管没有人自称喜欢美元本位制,但自1945年以来外汇市场上政府和私人部门参与者的偏好显示都是继续使用它。
进入专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本位制 。尽管是在国际协议的范畴内,这些措施仍会大大增强两国国内经济的效率。
由于和中国未来的货币体系发展高度相关,他特意授权《财经》杂志独家将其演讲稿的中文版率先独家发表。中国在贸易和实际GDP极快增长的十年间保持了名义美元汇率的稳定。
在"辉煌的30年"中,美国大量经常项目顺差通常是以美元计价的--包括马歇尔计划和同类的其他对外援助,例如,大批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大量购买外国私人长期债券。中国同意开始逐步取消资本管制,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和开放资本市场的一步。这样的改革最重要的方面是理念的变革: (i)为使美国摆脱弱势美元综合征,就要抛开教科书和金融媒体中的汇率贸易平衡谬误。当美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摆脱净借款人的角色时,更多的国际资本可能会流向较穷(且信用良好的)的国家。尽管在"二战"后IMF的作用有限,但它已演变成了美元本位制的一个重要且具有建设性的法律补充。外国人在由美国传导出的宏观经济震荡中受损,美国的过度特权使其从世界其他国家获得了无期限的廉价美元信贷。
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的主要精神,是试图阻止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损害别国的汇率变动,以及扰乱全球经济的热钱流动。尽管没有条款明确规定,在迫使一些存在货币错配的新兴市场放弃资本管制的问题上,IMF过去过于草率--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过度借债。
1985年日本的物价水平(WPI)开始受日元高估以及资产泡沫破裂的影响而下跌--名义工资甚至到21世纪还在一路下降。事实上,如果美国的政治家能够被说服去消除财政赤字,或甚至转为盈余,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项目的重组可以为全球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拨备。
有着各种伪装的套息交易就会试图将热钱从美元转换为人民币。然而,尼克松政府选择了让美元贬值的方案(2),而世界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大通胀以及随后的金融波动--损害了美国及其他国家的经济。
也许法国人称之为"辉煌的30年"有点不准确。尽管如此,中国人民银行必须不断买进美元以稳定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必须以某些方式冻结多余的基础货币创造,否则就要面临通货膨胀上升和货币控制丧失的风险。近来的中国故事十分类似于美元本位制下日本的历史经验。美国的短期利率接近于零,而高速增长的中国自然拥有高达4%的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再加上预期人民币有约3%的升值,实际上两者间就存在着7%的巨大利率差。
日本人向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威胁屈服了:日元一路从1971年的360日元兑1美元升值至1995年4月的将近80日元兑1美元。美国在1945年时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并拥有唯一未发生通胀或不通过外汇管制限制外国人自由使用其货币的完整金融体系。
美国的物价水平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一直保持稳定--这也稳定了其他非共产主义工业国家的物价。美国工业工会因之前25年的持续增长变得傲慢自大,它们坚持将工人的名义工资与国内通胀挂钩,并指望增加实际工资。
但是未来汇率的可预期变动会使热钱的流动更不稳定。于是,一位底特律的银行家Joseph Dodge,带着美国贷款额度出访东京并提出稳定经济的严格条件。
然而,如果你意识到,虽然经历了不断变换,世界基本货币机制始终是国际美元本位制,你就不会觉得奇怪了。有了稳定的价格水平和汇率,日本经济开始起飞,实际产出以每年9%-10%的速度增长,这一经济奇迹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真实情况是商业银行和私营贸易商--进出口商--开始以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使用,随后各国政府以此为依据制定了一套钉住美元的汇率体系。但是很多建议都想要用其他安排来代替美元--20世纪50年代是大宗商品储备货币,70年代早期是IMF的特别提款权,80年代日本泡沫时期是国际化的日元,21世纪初头十年是表现良好的欧元,现在是基于中国贸易优势的国际化的人民币。
热钱涌入日本导致了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并在1990年破裂可见,并不健全的金融环境也阻碍了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产业结构雁行模式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国家之间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经济之间的竞争,而经济竞争的激烈化催生了各国之间的货币战争。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日本的领头雁。
目前较为成功的欧元实现其区域化,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为其货币区域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因素,首先欧盟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在形成共同体之前,各国在经济上就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金融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大大提高了人民币的抗风险能力,但具体来看,我国的银行运作水平仍然达不到国际水准,金融产品也较为单一,金融工具不足,整个金融体系还不够健全。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